李文泰,字叔宽,号小岩,吴川县吴阳(旧县城)李屋巷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玉茗为举人,曾任龙门县训导,花县教谕。文泰自幼随父亲及伯兄文沂读书。喜爱诗文,亦好习武。九岁登台赋诗,知府称赞他为奇童。二十四岁为廪生,三十岁登同治庚午(1870)科第四十四名举人。因淡视宦途,终身不仕,而是长期设馆授徒,着力栽培后学。在广州书院任教期间,于讲学余暇,潜心著作诗文,并收录生徒中的优秀作品,汇编成《海山书屋诗话》编辑出版以传后世。
李文泰,既是清末民初高州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清代广东十大才子之一。他潜心写作,长期设馆授徒,终身不仕。
广州书院教席期满,文泰还乡在池塘边建造一座书房,名为“意园”。文泰常率乡人和门生讲习期间,乡民多为所化。后来“意园”成为当地著名的教学之所。在“意园”求学的门生上千,英才不少。抗日战争期间,曾任第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就是其中的一个。
文泰关心民瘼,爱惜穷人,多次筹款筹粮赈灾,很得饥民的爱戴。他的《食苦瓜》一诗有云:“不是平生偏爱苦,只因曾自苦中来”,抒发了他同情穷苦人民的心声。
文泰善于团结群众,排除纠纷。有一年,黄坡三柏与端德双村争一块地建神庙,一方要占为己有用作建“伏波庙”;另一方则认为这块地属于自己村的,要用来建“冼夫人庙”。为此,两方争持不下,告到知府也无法解决。文泰闻知后,立即亲赴现场观察,然后写了一首《冼夫人庙》的七言律诗。诗云:
“高凉片石屹嵯峨,绣奇功字不磨。
一代桓文属巾帼,千年魂瑰护山河。
请缨后有秦良玉,立柱前无马伏波。
此是当时开府地,至今谁复唱夷歌。”
启发和说服了两村群众,建议由双方建“冼夫人庙”,共同敬祀,解除纠纷,使两村和好团结。
李文泰一生撤擅诗长对,为人写了不少诗文、对联、寿文和祭文等。高州城常平街的协中书院,系高郡六邑李氏以唐高祖李渊为共祖,联合创建之书院,为高州府李姓子弟赴府试住宿习读之所。该院面向笔架岭,院址傍孔庙,文泰给它写了三副长联。其一曰:
李木植根枝攀桂杏树楷模叶懋枝繁桥梓森森标梁栋
渊源洵浩荡溯清涟沿邑注泉深流阔波澜淼淼汇江河
其二曰:
系出理官念先代谟陈尧舜礼守商周历秦汉魏晋唐宋以来椒衍瓜绵胥一本
谱由陇右裕后昆基开粤海宅定高凉聚茂电化吴信石之众支分派别总同源
其三曰:
楼下面山问谁笔大如椽把天外三峰权作先人邺架
居原近圣许我门高容驷让阶前尺地得瞻夫子宫墙
此三联,头一联以“李渊”二字为对头对尾的开头,接着分别以“木”、以“水”为偏旁作对,悬挂于正中大厅的两侧。第二联写李氏的历史和地理播迁,也是悬于协中书院的正座。第三联写协中书院的地理位置和远近环境,贴于协中书院的楼上。有识之士,为这叫绝。不是文史功底深厚,无法写出这么好的长联。
当时,吴川县乃至高州府知名人士的寿文、贺联、挽联、祭文,以及坊祠、书院、亭楼、会馆等的对联,大多出自文泰之笔。他的著作甚多,流传亦广。
光绪十五年(1889),文泰任《重修高州府志》篡修,为收集和整理高州文史资料,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
文泰以天才横溢,难免豪放。有个叫吴永的人,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役,因护驾有功,由陕西长安知县,升为高州太守。下车伊始,风闻流言蜚语,说文泰豪断乡曲,拟加惩治。文泰亦闻太守将不利于己,有点担心。后值吴永夫人病逝湖北故乡,定期举行追悼,文泰亲撰一联挽之。其文曰:
荻弗迓西秦开粉署以迎銮舆曾问炙酒行觞故事侈赵中令
莺骖归上界倚观山而望鄂渚应有云车风马英灵来会冼夫人
吴永赏其联,喜其才,邀与相见,前嫌尽释。
民国二年(1913)农历十一月,李文泰家居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噩耗传出,前来致悼者逾千人。有一挽联曰:“砥柱遽倾颓,无数孤寒齐下泪;文章多建树,等身著述有遗篇”。聊寄广大群众对他的崇敬和哀思。
民国二十五年(1936),时任一五五师长的吴川李汉魂,将他的老师李文泰生前的遗著编成《李小岩诗文集》出版,并为之作序。内容包括古近体诗、散体文、骈体文、楹联等。1987年,文泰旅居香港裔孙植桢将该集易名为《李小岩(文泰)先生遗著》,在香港再版,广为赠送流传。
香港《高雷文献》刊出的李文泰遗著,有《冼夫人庙》、《居庸关》、《茂名许扬阶君家传》等十多首诗文,谓李诗气势磅礴,才气工力,跃然纸上。《高州历代诗词专辑》刊登了李文泰《和石甫观察仙易亭韵》等诗共三首,《信宜历代诗选》收有李文泰《宿马鞍岭上茶亭》诗一首,可资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