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厚桦(原名陈少龙),实力派书画家,国家报编辑、记者,经济师。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副主席,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05年被授予“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百名中国书画名家”,“优秀华夏文学家”。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书画市场最具收藏价值的书画家”。

陈厚桦画家简介


陈厚桦(原名陈少龙),云大双学士,实力派书画家。国家报编辑、记者。现为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副主席, 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世界教科文卫组织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际国学院名誉院长、终身高级院士等职。 2005年被评为“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百名中国书画名家,优秀华夏文学家”。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书画市场最具收藏价值的书画家”。
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及韩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巴黎)、英国、美国等28个国家展出,被评为"金、银、铜、"奖等, 并被收藏。 被录入《华夏魂》、《作家书系》、《当代散文大辞典》等28部典籍。中国文化报、香港卫视、凤凰卫视、阳光卫视等大型媒体先后作过报道。08年被中国书画学会授予“一代名家”荣誉称号。

陈厚桦人物简历


1970年3月6日出生云南省楚雄市;
1993年8月——1994年9月任东瓜建筑公司办公室主任;
1994年9月——2000年9月云南经济信息报社记者,驻楚雄州记者站站长,主持负责楚雄州九县一市的新闻采访、报刊发行、广告通联等工作;
1997年7月经云南省劳动人事厅考核,评定经济师;
1988年7月—---1993年7月云南大学本科文秘专业;
1988年9月——1992年7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本科国画专业毕业;
2000年9月辞去报社职务,进行书画创作,作品先后在国内外28个国家展出,并被被收藏;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诗词楹联协会会员。
2003年被聘任为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
2005年10月被中国、欧洲授予“中国百名书画名家”;
2005年12月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中国民族书画院评定为“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
2006年被授予“华夏优秀文学家”;
2008年5月至今在云南法制报社工作,记者,6月驻楚雄州记者站,负责新闻采访,报刊发行、广告通联等工作;

陈厚桦艺术风格


擅长山水、工笔和写意牡丹、梅花、荷花,在技法上大胆探索,求变图新,已形成清秀、洒脱,墨法新颖的艺术风格。

陈厚桦作品展览


2001年6月在"21世纪海峡两岸书画大展赛"中获铜奖;
2001年9月在"宣传西部大开发国际书画大展赛"中获银奖;
2003年8月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国际书画大展赛"中获金奖;
2003年12月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获铜奖,并入选大展作品集,作品被收藏;
2004年10月《与文会友寻知音》获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赛铜奖;首届“先觉杯” 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
2005年12月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
2005年被授予“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百名中国书画名家”、“优秀华夏文学家”。 风帆出峡
2006年由国家文化部主办(文化报负责承办)的《华夏魂》大型报告文学巨著被录入多幅作品,并被评为"金奖"。
2006年被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艺术类评定中心,评定为“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书画艺术类银奖”;
2007年3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家”荣誉称号;
2008年5月被中央文史研究馆,国际汉语诗歌协会、中华辞赋协会、见证中国大系组委会授予“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
2008年7月被中国紫禁城书画院授予“慈善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8年8月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与发展协会聘为名誉院长;
2008年8月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艺术研究会,欧美同学基金会授予“共和国脊梁——海内外杰出人物”;
2008年9月被中国书画学会授予“一代名家”荣誉称号;
2008年9月被中国书画学会评定为“中国书画金牛奖”书画最佳奖,并入选《当代书画艺术家》电子词典;
2008年10月,中国管理科学院企业研究发展中心、欧美同学基金会评为“共和国改革开放先锋人物——百名杰出书画艺术家”;
2008年10月被中国书法国画研究会授予“中国书画导师”荣誉称号;
2008年12月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建国60周年功臣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9年3月获首届中国文学艺术界金狮奖“金奖”。

陈厚桦个人技能



少年时学素描、水粉、油画。89年学国画,临摹历代名家作品,潜心研习张大千、关山月等大师的作品。后受到王道中、杨德衡等老师的教导,擅 长山水 、工笔和写意牡丹 、梅花 、荷花 ,在技法上大胆探索 ,求变图新,已形成清秀 、洒脱 ,墨法新颖的艺术 风格。
为了夯实绘画基础、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后学刘炳森、启功等大师的书法,并得到二位老师的指教,在书法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 [1] 
二十年来,履职与国家报记者、编辑,国家画院、协会专职书画家,作品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学识渊博,熟读二十五史,爱好广泛,集诗、书、画、写作、经济管理、计算机运用为一身的复合型、专家学者型人才。知识面广,有先见之明、有洞察力,逻辑性强,看待问题深刻全面。责任心强,重情义,能吃苦耐劳,敢于承担责任,心胸宽广,能够团结同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能把单位当作自己的家,把单位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工作上务实求真,踏实工作,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从不迟到。
有写作与新闻采访,编辑的丰富经验,在新闻采访中,采访和撰写过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专访、法律新闻、企业管理、民族风情等时代性强的新闻。
社会调查分析,对市场发展前景、项目投资、物价管理,生产资料、能源开发、可行性论证、劳动力资源、职工培训、商品销售、广告效应等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管理,在上大学时学过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在多年的新闻采访中,深入到企事业单位的每个行业,对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有一定的经验。从市场经济报道、法制报道、人物专访、对企业、人事、行政、销售管理都有一定的经验。
撰写各类文件资料,包括文学随笔,语法精炼、逻辑性强、文章生动、有感染力。具备大手笔,大思路,文笔清晰,思路开阔,富有哲理性等特点。每天可以撰写35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对工作有指导意义,有借鉴经验,能启发很多人,一次性过关,达到学术性标准。对古诗词、书画鉴赏、篆刻都有深厚的功底。计算机应用,打字、排版、网络传播等应用比较熟练。
在多年的工作中已锻炼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也是一个适应高难度、高强度,复杂环境的专家型的综合人才,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独当一面。

陈厚桦文学作品


2004年10月《与文会友寻知音》获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赛“铜奖”;
2004年12月《夜半歌声到彝家》获首届“先觉杯” 全国文学大赛“银奖”。

陈厚桦获奖情况


2008年9月获“中国书画金牛奖”书画最佳奖;
2009年3月获首届中国文学艺术界金狮奖“金奖”。
2008年9月被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书画市场最具收藏价值的画家”。 [1] 

陈厚桦相关内容



陈厚桦启功提议


书画鉴定七大忌) 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 启功书法
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不妨举一个例子:就拿我尊敬的张效彬先生来说,他是我的前辈,由于熟识,说话就非常随便。他晚年收藏了一幅清代人的画,正好元代有一个和他同名的画家,有人就在这幅画上加了一段明朝人的跋,说这幅画是元代那个画家的画。我和王世襄先生曾写文章澄清这一问题,张老先生知道后很不高兴。再见到我们的时候用训斥小孩子的口吻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以后还淘气不淘气了?”我们说:“不淘气了。”大家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这虽然是一段可入《世说新语》的雅趣笑谈,但足以说明“挟长”、“挟贵”的现象是存在的。
“挟贵”、“挟长”的要害是迷信权威,而迷信权威也包括对某些著录的迷信。比如端方写了一本《壬寅消夏录》,他一直想在书前放一张最古、最有分量的人物像。有一个叫蒯光典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拿了一张号称尉迟乙僧画的天王像,找上门去,在端方的眼前一晃。端方当然知道著录书上曾记载过尉迟乙僧曾画过这类题材的作品,于是胃口一下被吊了起来,连忙说:“今天你拿来的画拿不走了,我这里有的是好东西,你随便挑,要什么我都给你,只要把这张画留下。”这正中蒯光典的下怀。
后来我在美国华盛顿的弗瑞尔博物馆看到这张画,实在不行,它贴在木头板上,上面有很多题跋,但假的居多,只有宋人的一个账单是旧的,记载此画在当时流传过,但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尉迟乙僧的。

陈厚桦启功论学书


1. 或问学书宜学何体,对以有法而无体。所谓无体,非谓不存在某家风格,乃谓无某体之严格界限也。以颜书论,多宝不同麻姑,颜庙不同郭庙。至于争坐,祭侄,行书草稿,又与碑版有别。然则颜体竟何在乎?欲宗颜体,又以何为准乎。颜体如斯,他家同例。
2. 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有幼功不可者,甚且相反。幼年于字且不多识,何论解其笔趣乎?幼年又非不须习字,习字可助识字,手眼熟则记忆真也。
3. 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次一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
4. 凡人作书时,胸中各有其欲学之古帖,亦有其自己欲成之风格。所书既毕,自观每恨不足。即偶有惬意处,亦仅是在此数幅之间,或一幅之内,略有成体段者耳。距其初衷,固不能达三四焉。他人学之,籍使是其惬心处,亦每是其三四之三四,况误得其七六处耶。
5. 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具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也,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6. 风气囿人,不易转也。一乡一地一时一代,其书格必有其同处。故古人笔迹,为唐为宋为明为清,人目可辨。性别不可强也。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故献不同于羲,辙不同于轼,而又不能绝异也,以此。
7. 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之。即有似之,亦只是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拟。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
8. 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于腕俱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异己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肘腕平悬,则肩臂俱僵矣。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书。
9. 赵雪松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窃谓其不然。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人字、二字、三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划出某字每笔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其理讵不昭然哉。
10.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磋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义可通书法。
11.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不见字。无恰当为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12.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最近更新艺人资料

陈少龙个人资料

陈少龙经纪人信息

更多艺人

浏览本页PC版:https://www.yanyi8.com/mx/mx/ChenShaoLong/

欢迎来到演艺圈门户网(演艺吧,演艺圈)   

一、本站致力于提供演艺圈商机的宣传推广(如:新闻,明星经纪,灯光,舞台,演出设备,代言,剪彩,剧本,词典,艺人招聘等)

二、如果要注册会员,管理信息,发布信息等高级功能必须进入电脑版网页

三、如有侵权请发邮件给管理员 erqunnet@foxmail.com

四、免责声明:本站商机信息主要来源于会员发布,不保证信息完全真实可靠,如有商业行为,请自行辨别真假。最好线下交易并签订合同。

本站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全站合作链接(10分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