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博(1968.02~),男,中国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人,大学双学历,哲学学士,原中共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委书记;1991年0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09月~1991年07月考入延安大学政教系攻读哲学专业并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任学生会副主席;1991~1994年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筑专业函授毕业(大专);现就读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研究生班。
2019年8月,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降为四级调研员。
中文名:
崔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8年02月
毕业院校:
延安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职业:
榆林市定边县委书记
出生地: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
工作简历:
1999年任榆林市规划建设管理局招标办副主任兼正科级纪检监察员(1999~2001年负责的纪检监察室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单位);2001年任榆林市建委监察法规科科长(该科当年被市政府评为法制工作先进单位).先后参与了榆林进校土地问题、米脂县城关土地问题、清涧县老干部上访问题、神木县出租车群体上访问题以及定边县、府谷县、神木县、清涧县招投标违纪问题和绥德县龙湾工程伤亡事故、绥德县液化气爆炸事故、榆林城区南门广场“钉子户”拆迁等复杂问题调查处理工作,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好评;草拟并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全程参与实施了榆林城区3大广场及步行街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妥善解决了一系列拆迁难题.2000、2001、2002年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2004年任中共横山县委副书记(起先分管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针对煤炭行业矛盾多、上访多状况,多次深入矿区到10多处井下了解情况,成功处理了多起群体性事件.2005年分管农业农村和政法工作,在全市责任书考评中,横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完成造林任务、人工防雹增雨、国营农场建设4项工作均获得全市第1名;顺利完成村级换届工作,使该县村级换届工作从上届全省倒数第1走到全市前列;在创建“平安横山”工作中,和其他同志一起使横山由2004年全省倒数第7位一跃成为先进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在半年时间走遍全县1/2以上行政村,走访大量统战对象、老红军、老战士、回乡老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与特困户能同吃同住.2006年先后深入到全县7个乡镇100多个村进行调研,撰写了《关于横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理清了该县新农村建设思路和工作重点,为该县农村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6年09月调任中共绥德县委副书记(期间,通过调研掌握县情民情和各项重点工作进展;进一步完善了该县年度工作考评办法,把任务落实、制度激励、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调动了各乡镇、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坚持县领导包乡扶村工作,坚持步行到一些偏远乡村贫困户家中慰问并尽可能解决具体问题;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无论大小,都能以满腔热忱尽心尽力办理);
2007年06月18日在绥德县第15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2007年10月14日在绥德县第16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被全票推选为县长.
他主持县政府工作后,针对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建立了1套信访联席研究、领导包案下访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地处理了1批省市交办的信访疑难案件.2007年10月,他在收到绥德中学1名高中生反映上学道路坑洼不平且无照明设施的来信后,深夜带人实地察勘、现场办公,决定维修改造该路段,并按城市亮化工程实施规划解决道路照明问题,同时提出将210、307国道协调改道思路,以此彻底解决该路段交通不畅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他坚持“开门办事”,为提高办事效率,采取“先登记,后办理”的工作方式,坚持问有所答,认真接待每位来访者,积极协调解决来访群众的合理诉.2007年全县群众进京、赴省、到市上访量比上年同期下降63%以上,办结中央、省、市交办案件38起,结案率达100%,居全市第1,信访调处率和稳控率达到95%,信访工作由2006年的全市后3位跃升至全市前3位.因绥德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级贫困县,他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经济重头戏,多次积极协调解决绥德火车站建设问题,督促解决县职教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组织相关人员赴外地考察物流企业运转模式,并委托长安大学设计园区1期功能,物流园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实施.在他和大家的多方努力下,满堂川盐岩探井工程于2007年08月20日完钻,石油勘探已完成绥探1号、绥探3号、名州1号井钻探工程,初步探明了当地石油储藏和地质情况.他向全县承诺在本届任期内解决绥德县城区居民饮用水短缺问题.结合勘探开发地下资源,他组织启动了《绥德县城市天然气供气规划》和城市供气实施方案以期彻底解决该县居民盼望已久的集中供气问题;他督促完成了县污水处理厂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他大力实施城区净化、美化工程,对城区的背街小巷、给排水管网、路灯、公厕、绿化带和4条大道进行维修改造,以尽快改善城区人居环境;为以身作则支持该县教育,他将自己的孩子从榆林市区转学至绥德县,并动员在榆林市区任教的妻子到该县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