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龄(1789~1849年),字明伦,号仁山,祖籍梧州。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官至直隶长芦盐运使。他为人端厚,为官清正,任上政绩卓著,还乡造福一方,清誉远播。
清朝中期,“长洲李氏”是梧州一大名门望族,家境殷实,惠及乡里,人才辈出,在当地传为佳话。
李百龄的高祖父李世瑞,因获岁贡授广西修仁县(今属荔浦、金秀)训导,但他不愿为官,请辞还乡。他经商富甲一方,多次捐资建书院、义学和社学,并周济乡里。李世瑞还纂写了《苍梧县志》。
李百龄的祖父李朝桐,也饱读诗书,处世之道与李世瑞同。曾获岁贡的他亦无意仕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皇帝在皇宫举行“千叟宴”,李朝桐因“喜拯贫困,恤患难”,被推举进京赴宴。
到了李百龄父亲李光烈这一辈,已家道中落,但读书上进、与人为善的家风未变。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李百龄出生在梧州近郊古教场村。其父育有9个儿女,百龄幼年聪慧,一心向学,在9个孩子中尤被父亲器重。其父指望他日后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便将珍藏的一方端砚送给他,并勉励他:“儿当以此大吾宗。”
李百龄寒窗苦读,学业日进,二十岁时因学业优异而获廪食。怎奈其父早丧,李百龄靠教授学生赚取收入贴补家用,“舌耕助养,事母抚弟,孝友纯挚”。李百龄的为人也受乡里称道,“明察而外浑厚,口不言人过,事不为已甚”,贤名达于乡里。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期文人安身立命的正途,李百龄终于一改其祖上“无志仕进”的作风,考取了功名。嘉庆二十年(1815年)他27岁时中贡生,接着,29岁中举,35岁成进士,先后在浙江临海、富阳、兰溪、仁和等地当知县,又被任为广东乡试同考官、佛山同知、嘉应直隶州(今广东梅州)知州、贵州都匀知府、山西河东盐法道等职。
李百龄为官勤勉清廉,恤民爱士,特别是谨慎审定案件,屡决疑难,“青天”之名享誉浙东。数年后,李百龄由知县提升为玉环同知,然而适逢丧母,他辞官未能就任。
服丧期满后,李百龄被选直隶广宗知县。当时正值京城周边发生蝗灾,李百龄察看灾情后,想出一个巧妙的治蝗办法。他发动群众,搜虫卵为佳肴,既灭蝗,又作菜,灭蝗大功告成。此番李百龄“政声上闻”,于是调广东崖州(今海南)处理复杂的民族事务。当时,崖州的黎族常受汉人之奸狡者欺辱,李百龄“惩劝并用,弊遂绝去”。李百龄离任之日,黎族数千民众拦道相送,挽车哭别,依依不去。
道光十九年(1839年),李百龄署佛山同知,两广总督林则徐力主禁绝鸦片,请他条陈禁烟事宜。他提醒林则徐:“毋操切,毋失信外夷,毋轻召募,贻累洞中机要!”禁烟运动的结果,果然验证了李百龄的先见之明。不久之后,李百龄被提为嘉应直隶州知州。道光皇帝宣召李百龄解押汉奸鲍鹏(对英谈判时翻译,任英人摆布,出卖国家利益)赴京,并接见李百龄,询问粤东、香港情形,“召对三次,恩奖频繁”。李百龄“奏对详悉,上器焉,擢受贵州遗缺”,补都匀知府。 在都匀任上,上司欲清田丈亩,李百龄力陈贵州地瘠民贫,反对清丈,避免了民众利益受到盘剥。此后,李百龄升山西河东盐法道。盐业历来由官府垄断,作为盐官,只要稍讲情面,就大有油水可捞。而李百龄任盐法道期间,却铁面无私,从不中饱私囊。他刚履任,就有盐商送上万金求赂,被他严词拒绝。他在河东兢兢业业,兴利除弊,深得民望,很快又升任长芦盐运使。
在前任治下,长芦盐业经营管理混乱,大批官盐滞销,官银亏空巨万。李百龄上任后整饬法纪,严律盐政,革除陋规,并建立监督机制,重大决策均张榜公示,一举扭转了局面,补上了前任的亏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亏项事发”,前任盐运使被追究,受到严厉惩治,李百龄也受此案牵连,于是罢职回乡。
也有资料称李百龄并非受牵累而罢官,事发后,朝廷因他管理盐政有方而提升他为广西按察司按察使,但为回避原籍为官,李百龄呈请辞归故里。
李百龄为官时一心为民,回到家乡后仍不忘造福一方百姓。
回到梧州后,李百龄修宗祠,置祀田,赈济兄弟,训砺子侄,“以勤俭谦谨家风整饬”。看到梧州府护城河年久失修,便捐出俸金,疏浚了河道。梧州北山滑坡严重,威胁到城内百姓安全,李百龄又捐资修筑护坡。
《苍梧县志》自李百龄高祖李世瑞辑纂后,已久未续修,李百龄欲重修县志。他牵头倡捐千金,请县官开局采集编纂,聘请临桂孝廉唐作砺、苍梧孝廉罗勋任主笔。然而还没等到县志修完,李百龄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逝世,终年60岁。
李百龄辞世后,修志陷于停顿。县内上绅一致推举严寅恭续纂,寅恭推辞不得,于是博采群书,制定篇目,分类编纂。经两年努力,《苍梧县志》斐然成章,于清咸丰初年完成书稿。因兵灾,未能付印。其后由李百龄次子李琎和王栋、王钠绅等人续纂,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付印,流传至今。
李百龄有子三人,均有成就。长子李琇,官至盐运大使;次子李琎,为宣武县教谕;三子李璲尤为优秀,咸丰五年(1855年)中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曾任邢部主事、郎中,监察御史,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