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1891年9月5日一1967年2月15日),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近代歌舞之父。湖南湘潭人,
“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10年前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使他从小受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1912年长沙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音乐教员等。他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曾尝试着用传统曲调配上文言歌词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曾任《平民周报》的主编,这期间,他编写了两种歌曲集:一是《平民音乐新编》,以器乐曲为主;一是《民间采风录》,以声乐曲为主。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抗战时赴重庆,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建国后,长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人物关系
-
前妻
徐来
有错误231858
已反馈
-
哥哥
黎锦熙
有错误1079895
已反馈
-
弟弟
黎锦扬
有错误7102301
已反馈
-
弟弟
黎锦光
有错误7102426
已反馈
-
义女
黎莉莉
有错误2696104
已反馈
中文名:
黎锦晖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891年9月5日
逝世日期:
1967年2月15日
毕业院校:
长沙高等师范学校
职业:
艺术家
主要成就: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出生地:
湖南湘潭
代表作品: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 、小小画家
星座:
处女座
黎锦晖人物生平
播报
黎锦晖早期创作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
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
黎锦晖曲风转变
抗战时期,在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激发下,谱写了《向前进攻》等抗日歌曲,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
建国后,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写过一些美术片的电影音乐。
黎锦晖主要成就
首创儿童歌曲
中国有自己的儿童歌舞音乐是自黎锦晖开始的。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一首歌,叫《可怜的秋香》,在穷人还没有解放的社会里,人们唱这首歌是要掉眼泪的。中国现代音乐史家分析:这样的歌,极为朴素但手法高超,是作者的心灵在音乐上的映照。黎锦晖在音乐上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幼年时就痴迷于音乐。家乡的花鼓戏、湘剧给了他丰富的音乐滋养,他无师自通,学会了多种乐器。五四运动前夕,他到了北京,戏台上的京昆雅韵,天桥的民间说唱,都为他所钟爱。此时,蔡元培做北大校长,实行“有教无类”,允许外人旁听。黎锦晖也成了北大的一个旁听生。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他的湖南老乡,如毛泽东、沈从文等。蔚为壮观的旁听生队伍,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蔡元培或许没有料到;但原先专修美术的黎锦晖走上用音乐推广国语,最后献身音乐,确是蔡元培耳提面命。 北京二十七中的前身是蔡元培创办的北平孔德学校,黎锦晖曾是这里的教员。有一次,蔡元培到校视察,发现学校校歌竟然采用日本国歌曲调,他马上找到黎锦晖,鼓励他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这是黎锦晖从事音乐创作的转折点。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兄弟8人都很有成就,被誉为“黎氏八骏”。大哥黎锦熙曾任教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老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致力于改革语言文字,创造新教育和新文化。受大哥影响,黎锦晖也投身于国语运动,并且创造了用音乐来推广国语的独特方式。
今天人们熟悉的儿童歌舞音乐,是黎锦晖首创的。他认为学习国语应该从唱歌入手,这个思想使几代人受益。为推广国语,黎锦晖为孩子们写了20多部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则拥有完整的故事,有歌曲、舞蹈。黎锦晖依照儿童的特点,把歌曲和舞蹈结合起来,在当时深受欢迎,其影响无可估量。
1921年,黎锦晖供职于中华书局,主编了多种儿童杂志和儿童读物,他的作品因此而广泛传播。同时,黎锦晖主持的国语专修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暑期“国语讲习会”,学员多为来自各地的校长或国文教员。借此机会,黎锦晖把自己创编的歌舞音乐作品传授给他们,同时收集大量的民歌民谣。来自民间,又传播到民间,黎锦晖的创作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推广国语到开创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黎锦晖的努力,已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他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
划分戏剧发展
1924年3月2日,上海实验剧社借座福州路一家春菜馆,举行春宴。席上黎锦晖致词,黎说:该社对于戏剧的发展,准备分成四种:一、是欣赏剧,注意文学方面,专备文学界中人欣赏;二、是通俗剧,专供社会上一般人观看;三是工人剧,较普通剧更为浅显,专供工人观看;四、是儿童剧,包括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宴会后,演出歌剧《麻雀与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