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基,男,汉族,1969年7月27日出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社会契约论。

林国基人物简介


(一) 学习经历
2001年9月-2002年12月: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 博士后研究
1996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 法学博士
1993年9月-1996年7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 法学硕士
1987年9月-1991年7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 法学学士
(二)工作经历
1999年7月-200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当时隶属法学所)助理研究员
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3年05月至2006年09月:在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副研究员;
2006年09月至2010年08月: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做研究,特聘教授;
2010年09月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凯原青年学者

林国基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1) 《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海国图志系列丛书”第一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4月;
2) 《<联邦党人文集>释义》,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即出,约20万字(出版合同已签)
译著:
1) 《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施密特的学说与施特劳斯的论题》,海因里希·迈尔(德国),“经典与解释丛书”(刘小枫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0月;
2) 《陆地、海洋与天空:古今之“法”变》,卡尔·施密特(德国),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5月; *此外还在《天涯》(海口)、《道风》(香港)、《经典与解释》(北京)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译文多篇。
论文:
1) “地理之于美国民主的利与弊”,《经典与解释》(刘小枫主编),第11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首版首篇;
2) 《海洋自由论》(格老秀斯)中译本“绪言”,“海国图志系列丛书”第一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4月;
3) 《陆地、海洋与天空:古今之“法”变》(德国,卡尔·施密特)中译本“绪言”,“海国图志系列丛书”第二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5月;
4) 《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中译本“绪言”,“海国图志系列丛书”第二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5月;
5) “国家理论中的亚当”,《道风》(香港,刘小枫主编),2001年夏季号。2006年全文收录在由王晓朝、杨熙南主编的《生态与伦理》(香港道风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启示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总第2期。
7) “‘无中生有’的创世论与社会契约论”,《道风》(香港,刘小枫主编),2000年秋季号,首版首篇。2006年全文收录在由王晓朝、杨熙南主编的《生态与伦理》(香港道风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 “关于社会契约论的神义论解读:从霍布斯到卢梭”,《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9年第1期。
9) “克里斯玛、怨恨与现代性:尼采、韦伯与舍勒的政治观”,《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9年第4期。
10) “托克维尔平等与宗教思想的现代意义”,《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
11) “法之经验、先验与超验之维”,《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2) “论托克维尔的平等观与宗教观”,《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总第27期)。
13) “文人政治与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释义”,《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4年第2期。
(四)主要学术活动
1)参与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1年》(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的调研和编写,并任编委;
2)1999年至2003年期间曾多次参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白钢和史卫民研究员主持 的“农村基层自治研究”(北京市重点课题)的调研活动,为课题组成员;
3)2002年5月,应西门子基金会主席、慕尼黑大学教授海茵利希·迈尔教授 (Professor Dr. Heinrich Meier)的邀请,参加由西门子基金会与慕尼黑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性的政治哲学高级研讨会;
4)在海南大学社科中心工作期间,代表社科中心撰写并向学校提交了“海南与南 海:中国海权的未来发展”这一课题的可行性论证报告(10000字),并在学校范围内30多个参与参选的课题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为入选“211”工程向国家教育部提交的仅有的几个课题之一;
5)2003年4月,参与筹备和组织了由海南大学社科中心承办的“国家教育部哲学 组暨全国高校哲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并获圆满成功;
6)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应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的邀请, 参与他主持的“建国问题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Political Founding)这一课题的讨论和研究,并整理出一篇2万多字的论文《地理之于美国民主的利与弊》,发表在由刘小枫主编的《经典与解释》(第11期,2006年1月)上,首版首篇;
7)任“海国图志系列丛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所主办,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 编委;
8)任《法意》杂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所赵明教授主编,商务出版社即将出版)编委。
(五)学术研究兴趣和计划
1) 社会契约论研究 在我的博士论文《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中,我试图构建一个思想史的解释框架,从希腊宇宙论与犹太-基督教的创世论这一背景来考察和解释社会契约论的超验之维。今后我准备把历史或经验之维也一并融入到关于社会契约论的考察和研究之中,以彰显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困境。 2) 美国建国史研究 美帝国作为所谓的“新罗马”已经隐然成型,考察这个帝国成长的历程尤其是其建国行动就变得相当紧迫,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都是勿庸置疑的。目前我正从事美国建国问题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对从五月花号公约的签订(1620年)、到美国建国(1787年)、最后到美国内战(1865年)这几个时段的考察。
3) 地理与法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欧洲内陆国家(主要是德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与英美国家的海权政治思想的差异,试图深入研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的一个著名论题:地理与法之间的深刻联系。
4)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和制度史的基础研究 拟从希腊四元素(土,水,气,火)的视角研究西方的政治和法律传统及其复杂演变。根据西方的宇宙论观念,人、政治体和自然乃是一个同构的大小不一的宇宙,各自分别由土、水、气和火四种元素组成。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最高的立法行动的政体建设就在于如何将以上所说的四种元素融为一体,并使之井然有序。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研究,涉及法学、政治学、哲学、神学和历史等多个门类和学科。
(六)外语 英语和德语:流利

林国基林氏三兄弟


在北京大学,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他们是亲兄弟,老大林国基北京大学政治学系读博士;老二林国华,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神学系读研究生;老三林国荣,在北大政治学系读研究生,由于成绩特别优秀,已被清华大学邀请读博士。兄弟三人全在北京大学读书,而且成绩斐然,据说,这在北大建校100年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正拟写进北大校史。
三兄弟来自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熊背村,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熊背村离鲁山县城还有30多公里,得翻几座山,那个落后的小山村里最近才通上电。在那样的环境下,三兄弟的父母是怎么把他们培养成材的呢?1999年11月26日,记者来到鲁山县,费尽周折找到了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和黄兆安,他们动情地讲述了培养三个孩子的艰难历程和三兄弟那贫贱不移的求学路。
三兄弟在这个贫寒之家温暖地长大
1938年,林修德出生在河南省熊背乡熊背村,1960年高考时,他成绩突出,但却因历史总是而落榜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的析树山煤矿当了一名矿工。在那里,他认识了农村姑娘黄兆安。
同是天涯沦落人,林修德和黄兆安一见钟情。1969年,他们结了婚,一年后,大儿子林国基出生了,这无疑给这对患难夫妻增添了无穷的欢乐。谁知好景不长,在独生子刚刚一岁时,“文革”清理阶级队伍风也刮到了大西北的那个小煤矿,这对背井离乡的苦命人被无端怀疑为内地去边疆的特务而被清理回家。1971年,二儿子林国华和三儿子林国荣又相继在熊背村出生。
林修德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读成大学,一辈子都是个遗憾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林修德放下定决心让三个孩子读书黄兆安在湖南的家乡也念过初中,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夫妻俩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托了三个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充满理想地给三个孩子起名为国基、国华、国荣。林修德夫妻俩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在三兄弟还都在学龄前时,夫妻俩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一闲下来,就拿起他们上学时读过的书或报纸等有字的东西坐下来看。在父母的带动下,兄弟几个也都争着看父母手里的书。
后来,孩子们陆陆续续上学后,夫妻俩晚上空闲时仍继续拿起书来看。孩子们看父母都在学习,也就不出去玩,都用心做他们的功课。
夫妻俩节衣缩食,穿得破破烂烂,从牙缝抠出钱来,为孩子们订一些课外辅导资料,还特意为三个孩子订了一份文学刊物《奔流》,以期用文学的力量影响孩子。这在当时贫穷的小山沟是少有的事,方圆几座大山里的农户中只有林家订了杂志。
后来,兄弟三个读到初中时,林修德还特意为孩子们买了一套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像《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和高尔基的作品等,还有一本文艺理论书《俄罗斯古典作家论》。林修德想让孩子们在封闭的山沟里也能从书中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拓宽孩子闪的视野。几年间,兄弟三个把那几本书不知翻了多少遍,里边的人物、思想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
夫妻俩对孩子们的行动也要求非常严。一次,兄弟三个晚上做完功课有些饿了,找不到吃的东西,就背着母亲到被人家的地里扒了些红薯回来煮着吃。结果被母亲发现后揍了一顿,并让他们把红薯还给人家。这使他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劳动的成果只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
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三个孩子对学习如饥似渴,他们自觉地将一些做人的名言、警句或数理化公式、英语词汇等抄成小纸片贴满了屋内的墙壁,走过来走过去都要看上一眼,背上几句。三兄弟就这样在这个贫穷但却温暖的家中健康长大。
只要冻不死、饿不死就要读书
三兄弟的成长时期正值林家经济拮据,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们几乎是靠吃红薯和红薯叶长大的。 在这艰难的境况下,林修德夫妻没有耽误过三个孩子上学。
三兄弟中苦受最多的、让父母最揪心的要数老大林国基了。林国基小学毕业时,学习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但国基他是农村孩子,按当时的规定不能报考县重点中学,县重点中学只允许县直机关和兵式厂的子弟报考。林修德怕耽误孩子的学业,于是四处托人让孩子报考县重点中学。后来校方勉强同意让林国基参加考试,然而校方没有料到,穿得破破烂烂、瘦小体弱的林国基竟考了个第一名。
在学校里,林国基吃得最差,穿得最破他从不到食堂去买菜,只是买个馒头就着母亲给他腌的红薯叶吃,或是吃红薯充饥。有钱的同学歧视林国基,排队买饭时推他,让他后边站着,甚至晚上不让他到宿舍里睡。冬天的晚上,他盖一床小破被子冷得睡不着,就坐在被窝里看书,别人硬是不让他开一次灯。林国基的鞋子烂得露着脚趾头,一同学趁他睡觉时偷偷地把他的鞋扔进了拉圾箱,他光着脚上了两天课,周末又光着脚跑几十里的山路回家。林国基回到家里,脚已磨得流血,黄兆安难过得流眼泪,小国基却说:“妈,我不怕,只要饿不死、冻不死,我就要读书。”
后来,学生们把林国基欺负得实在是不成样了,父母也考虑到这样下去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他的学习。于是,夫妻俩又设法为孩子转了一所学校、林国基才得以读完中学。
后来,老二也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林修德夫妇仍坚持让他到县里的中学去读书。为了给孩子凑学费,林修德在种地、代讲之余还去打零工,将那些零钱一分一毛地存起来。
最艰难的日子要数1986年了。那年4月,林修德突然接到一份他在西北工作过的那个煤矿的通知,说他平反了,让他回去复工。林修德想带一个孩子去西北,留下两个让妻子照看。黄兆安坚决不同意,她担心西北的教学质量不如内地,影响孩子的进步,她对丈夫说:“你放心走吧,我就是拿棍要钱,也绝不会委屈孩子。”
那时,老大老二在县城里读中学,老三在村里读小学。林修德在矿上每月有200元工资,他留下吃饭钱,可以将绝大部分钱寄回家,三个孩子的学费不是太紧张了,但是吃饭穿衣却仍然是个大问题。
最让黄沟安感到为难的是三个孩子的穿衣鞋问题。那时,根本没钱去买,衣服都是凑合的,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破衣服改改补补再让老三穿。一次,一条裤子可两条裤腿颜色不一样,她担心老二不穿。可懂事的国华却对母亲说:“妈,我不怕别人说,只要我学习好就行。”
为孩子做鞋是最难的事,要一针一线地去缝、去纳。兄弟们常常是这双鞋穿烂了,母亲那双鞋还没做出来。那时山里不通电,为了给孩子们做鞋,黄兆安不知在小油灯下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最终,把眼睛熬坏了,右眼眼底出血,肿胀得像个桃子,可是黄兆安连一元钱一支的眼药水都舍不得买。
为了孩子,黄兆安几乎是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有一次,老二急需一种辅导材料,到洛阳才能买到。黄兆安晚饭都没有顾上吃,连夜翻了两座山,到公路上扒了一辆运煤的汽车赶到洛阳。她竟在新华书店门口的台阶上一直坐到天亮,为孩子买回了资料。
老三林国荣考初中时,因离县城远,怕第二天来不及赶到,黄兆安就头天晚上陪孩子来到县城里面。因没钱住不起店,娘儿俩就睡在教室的课桌上。夜里蚊子特别多,黄兆安怕孩子睡不好影响第二天考试,便坐在旁边守着他,为他赶蚊子。第二天,林国荣含着泪上了考场,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中学。
老三考上中学以后,三个孩子都在县城里读书。一个上高中,两个上初中,家里只剩黄兆安一人了。起初,三个孩子每个星期都要结伴回家。为了省钱,他们每次都是步行翻山回家。黄光安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就自己翻山越岭地赶到学校给孩子们送干粮。
后来,三个孩子心疼母亲,不让她再跑了,孩子们流着泪说:“妈,你要再跑我们就不上学了。”无奈,黄兆安决定临时搬到县城里面来住。 黄兆安租的那间房子其实不能算是房子,那是在一户人家的墙头上临时搭起来放杂物的一个棚子,夏天漏雨,冬天飘雪。但黄兆安毫无怨言。
孩子们的目标:全国最高学府
苦难是人生的基石,三兄弟在这么艰苦的岁月中却进步非常快。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林国基沉稳,用心,文理科全面发展;林国华灵活、爱动,外语、文科好,经常有文章在全国的一些报刊上发表,并且拿过奖;林国荣有经济头脑,理科学得好,而且学习特别投入,同学们都叫他“拼命三郎”。
1987年,老大林国基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这在小小的鲁山县和熊背村那个小山沟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1991年,林国基北京大学毕业后,原被分在郑州,因他当时考虑出国深造错过了分配机会,后回到鲁山县中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1993年。林国基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硕博连读班,攻读博士研究生。
老二林国华也不甘示弱,1990年也以优异成绩考入青海师范大学英语系读本科。1994年毕业后从学校直接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读硕士。
老三林国荣也于1993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97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读研究生。兄弟三人都把奋斗目标定在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一下子供养了三个大学生,这让林修德夫妻俩即高兴又为难。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争气,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却让他们犯了大愁。
黄兆安和退了休的林修德四处打零工,他们什么都干,再苦再累他们都不怕,最怕是每逢开学时,孩子们急着去学校报到而借不来钱。 为了借钱,他们夫妻也看够了亲戚朋友的白眼。 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夫妻俩也希望孩子们大学毕业后早点找个工作,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但他们还是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并鼓励他们能上多高就上多高。老二林国华在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想当个教师以便早点为父母分点忧。但他看大哥又考入了北大读研,也想再去攻读。在心情矛盾的时候,林国华征求父母的意见,林修德回答儿子说:“在金钱与知识发生矛盾的时候,你选择知识,剩下来的事儿由我来做”林国华怀着对父母的感激,日夜发奋,也上了北大。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外交部要他,美国哈佛大学也要他。去外交部当然不错,而且可以立即减轻家庭负担,但他更希望去美国学习。当林国华犹豫不决时,父亲还是用那一句话鼓励他。林国华如愿以偿,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这次,父亲去信用社求人贷了5万元的款,大哥林国基也帮助他借了些钱,凑了8万元,总算把这个难关渡过去了。
林国荣毕业时被分在了西安飞机制造厂,当时他们家里仍是债台高筑。他也像二哥当初的心情一样,也不想落后于他们。正当他矛盾、苦恼、犹豫不决时,父亲从鲁山一个电话打到西安,说:“你只管去考吧,只要能考上,学费我去想办法”放下电话,林国荣当时就哭了起来~~~~~~
1997年8月的一天,林国荣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当时真是悲喜交加。终于能和两个哥哥一起到北大校园里读书了,但他又害怕父母知道,怕父母又为他的学费发愁。
那天,林国荣怀揣着录取通知书从西安回到鲁山县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但林国荣不想立即回家,他在外边转了一圈又一圈,犹豫了好久才进了门。他吞吞吐吐地说:“妈,我也考上北大了。”说完,他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又低下了头,再也不敢看父母一眼。 林修德一把拉过三儿,高兴地对他说:“好样的,别的你不用管了,学费我和你妈给你想办法。”
那晚,林修德夫妻俩真是百感交集,看国荣睡了,老两口彻夜未眠,林修德对妻子说:“这学咱一定得让国荣上,我想去卖几次血,把学费给他凑一凑”黄兆安一听急了,说:“你不能去卖血,这个家还得你扛着呢,我去卖血。”夫妻俩争执不下,于是最后商定,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让国荣打几天工挣一点,他俩再想办法去借一点,实在借不够时,两人都去卖血,这样每人可以少抽一些。
正商量着,林国荣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大哭着说:“我不上学也不让你们去卖血呀!”原来,他没有睡着,父母说的话他听得一清二楚。
后来,林国荣与老大林国基商量,林国基帮助林国荣到学校申请助学金,再帮助弟弟找一份翻译资料和教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活儿,自己挣钱渡难关。后来,父母又为他借到一些,总算又渡过了一次难关。
父母啊,你们是我们向上的明灯
为了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材,林修德夫妇献出了他们的全部心血,而三个孩子都非常懂事,他们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还想尽一切办法减轻父母的负担,为父母分忧。
在北大校园里,“林氏三兄弟”是最俭朴的学生,他们从来不和别的同学比吃比穿。课余时间,他们也不出去与别的同学比潇洒,而是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想办法勤工俭学。他们哥仨卖报纸、擦汽车、当翻译、辅导学生、协助教师改卷子......
最令林修德和黄兆安感动的是,1997年兄弟三人竟然借钱为父母买了一套房子。林国基向已工作多年的老同学借了1万多元钱,老二林国华想着自己出国后可以掐钱还账,也向同学借了1万多元,老三林国荣又把自己打工的钱凑上一点。他们把钱拿来回家,突然对父母说要为他们买房子,林修德和黄兆安激动得泪花滚滚。但转而一想,又不同意,说等到他们兄弟几个都有了工作再说房子的事。但几个孩子执意要买,他们想为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尽些孝心。他们终于在鲁山县城有了一个两居室的家,虽然依旧是一贫如洗,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家啊!
如今,老大国基博士毕业后被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他的一篇博士论文受到国内外同仁的关注,也得到了他的导师、北大李景鹏教授的高度褒奖。他说这有父母的一份功劳,他打算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把父母接到北京去住。老二林国华还要在美国读6年书,他通过打工,学费已经基本自理了。老三林国荣仍在北大读研究生,2000年7月毕业,现在清华大学已邀请他去清华读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也邀请他去。据他父母讲,林国荣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想去德国深造。林修德和黄兆安又开始准备为了三儿子的学费筹款了。
采访结束,记者问林修德,三个儿子都培养成材了你有何感想?林修德说,作业父母,教育、培养孩子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是应该的,应该让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在孩子们身上延伸。

最近更新艺人资料

林国基个人资料

林国基经纪人信息

更多艺人

浏览本页PC版:https://www.yanyi8.com/mx/mx/LinGuoJi/

欢迎来到演艺圈门户网(演艺吧,演艺圈)   

一、本站致力于提供演艺圈商机的宣传推广(如:新闻,明星经纪,灯光,舞台,演出设备,代言,剪彩,剧本,词典,艺人招聘等)

二、如果要注册会员,管理信息,发布信息等高级功能必须进入电脑版网页

三、如有侵权请发邮件给管理员 erqunnet@foxmail.com

四、免责声明:本站商机信息主要来源于会员发布,不保证信息完全真实可靠,如有商业行为,请自行辨别真假。最好线下交易并签订合同。

本站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全站合作链接(10分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