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尚果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弟弟廖辅叔也是音乐理论家。

廖尚果简介


廖尚果
廖尚果(1893~1959),又称黎青主,别名黎青,笔名青主,清惠州府城(今惠州城区桥西)人。毕业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赴德国留学,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兼学钢琴和作曲理论。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留德期间,
学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吹长笛等。1922年回国后,任北京政府大理院推事。1924年秋,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中校秘书。1925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兼任广东省立法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副主席。1927年初,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同年底,因参与广州起义被通缉,化名青主,在上海从事音乐教学和创作活动。1928年,在上海开设一间以编辑出版乐谱为主的“X书店”。后应萧友梅之邀,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校刊编辑,主编《乐艺》(季刊)杂志,发表《乐话》、《音乐通论》等论著。1932年离开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先后任欧亚航空公司秘书、营运组主任及秘书长。1946年(民国35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从事德文教学,并翻译一些音乐和美学著作,1959年5月7日病逝于上海。
  廖尚果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家。他在歌曲创作方面,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土洋结合。译著有海涅《抒情插曲》、安娜·西格斯《一个人和他的名字》(小说)、《豪福童话》、丽莎《音乐美学问题》、迈耶尔《德国民歌的音调》。著有《乐话》、《音乐通论》、《诗琴响了》(诗集)、《歌德》(评传)、《诗歌集》、《音境》以及声乐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蒲枝》、《赤日炎炎似火烧》等 [1]  。

廖尚果就任


1922年返国。先后任广东大元帅府大理院(即最高法院)推事、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秘书、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北伐战争时期)、广东法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副主席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改名“青主”开始了“亡命乐坛”的生活。

廖尚果作品


1928年,他在上海经营一间以出版乐谱为主的书店,出版了他的作品《大江东去》、《清歌集》等。不久,书店倒闭,1929年,他应萧友梅之邀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并担任校刊《音》和《乐艺》季刊的主编。他在《乐艺》上发表的著译和作品共有60多篇。还编写出版了两本音乐美学著作《乐话》(1930,商务印书馆)和《音乐通论》(1933,商务印书馆),以及他与华丽丝合作的歌曲集《音境》(1931,商务印书馆)等。1934年以后,他基本脱离了音乐界,以教书终老,曾任教于同济大学。建国后,在复旦大学及南京大学教授德语。曾译过梅雅尔及丽莎的音乐论著。

廖尚果观点


廖尚果的歌曲创作除了取法F.舒伯特之外,还受H.沃尔夫的影响。在照顾字音的自然平仄的同时,特别留意字义的轻重,依照朗诵的原则考虑旋律的进行。他为此写过《作曲和填曲》一文,阐述他的观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体现。如《大江东去》一开头就具有前人称赞苏东坡所说的“天风海雨逼人”的气势,基本上是朗诵式的,却不失其旋律美;中段“遥想公瑾当年”以后,长吟咏叹,豪迈风流;结尾“人生如梦”,好像是消沉下去了,但是“一尊还酹江月”依然给人健翮冲霄之感。歌曲《我住长江头》以流畅动听的民歌风曲调,表达了恋人的坚贞信念和崇高情操,是一首意境深远的抒情歌曲。
廖尚果的音乐思想深受西欧“表现派”理论家H.巴尔及18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在《乐话》《音乐通论》等专著和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一封公开的信、《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音乐当作服务的艺术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和“音乐无国界”等观点。此外,他还介绍过W.A.莫扎特、L.van贝多芬、R.舒曼、F.肖邦、R.瓦格纳等著名音乐家。他的音乐思想在当时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中有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1.    廖尚果 .惠州地情网[引用日期2018-05-08]

最近更新艺人资料

青主个人资料

青主经纪人信息

更多艺人

浏览本页PC版:https://www.yanyi8.com/mx/mx/QingZhu

欢迎来到演艺圈门户网(演艺吧,演艺圈)   

一、本站致力于提供演艺圈商机的宣传推广(如:新闻,明星经纪,灯光,舞台,演出设备,代言,剪彩,剧本,词典,艺人招聘等)

二、如果要注册会员,管理信息,发布信息等高级功能必须进入电脑版网页

三、如有侵权请发邮件给管理员 erqunnet@foxmail.com

四、免责声明:本站商机信息主要来源于会员发布,不保证信息完全真实可靠,如有商业行为,请自行辨别真假。最好线下交易并签订合同。

本站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全站合作链接(10分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