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原,女,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中国教育电视台互动访谈栏目《助跑80后》总策划、总制片人、主持人。200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深造,于2005年获得公共经济政策硕士学位。
《助跑80后》是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互动式访谈栏目,每周四晚间9:38首播。在每期节目中邀请一位成长和成就值得青年人借鉴的嘉宾到场,与青年朋友自由、平等的交流,并为他们解答在职业规划、生活情感、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昕原80年代出生于中国北京,大学就读于知名学府北京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国
昕原
际政治系,同时自修传播学。在北京大学取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后,昕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深造,并获得公共经济政策硕士学位。
哥大毕业之后,昕原先后在美国爱德曼公共关系事务公司(Edelman PR)、美国中国学院(China Institute)等公司及各种非盈利社会机构实习、工作,之后又作为投资分析师任职于美国纽约千禧基金公司(Millennium Partners)。2007年,昕原回到中国,在私募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ao Capital)任投资经理。在2008到2011年间,昕原还在一些知名媒体上发表若干关于经济社会的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经济、民生、发展等多层次的多个主题。
2009年年末,一直在金融界和社会企业界打磨的昕原,创建了北京跃岸嘉内创
昕原
意文化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的首席策划师,昕原先后组织了近十次高校和职业青年实践教育活动,内容涉及就业、创业指导、社会能力培养、生活理念和社会责任探讨、人生观与价值观交流等等。
通过对以往组织青年活动的经验总结,昕原认识到,提高青年社会认知和自身发展规划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2012年年初,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筹划、充分准备和积累沉淀,昕原策划的高端时尚访谈栏目《助跑80后》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栏目通过独到的设计理念、创新的表现形式,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多角度多通路地分享对80后成长、成才非常有益的生活智慧和成长经验,极具高度和思想启发性。
被问及是否是相当于研究生念完之后回国就开始做这个栏目时,昕原说,那倒真的不是,其实传播也好,做主持人也好可能从小就有这个心愿,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说白了我的主持能力,你要说跟普通人相比也许好点,但是你要真是拿到传播学院,我当时根本显不出来,所以没有一毕业就从事这个工作。当时在美国,想从事传媒的话,你如果不是美国人更有劣势,当时美国人也不太在乎中国,你中国所有的东西其实不是优势。
所以当时我直接就去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在纽约能够找到的工作,就是华尔街的工作。因为这个就是中国人的分析能力。当年金融在别人看来是叫做金饭豌,可当年对我就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我并没有想过我去金融以后,我是一个金融家,只是当时的一份工作。我当时做一份工作,真的是想多在美国有一个职业经历,就像很多人,他想毕业以后在国外能有一段工作经验再回来。
在2007年回国之前的半年,我遇到了一个等于从中国去美国融资的基金负责人,我见到他,他就跟我说,一切机会都是在中国,中国增长的多快。他给了你很多应该回国的信号,他当时也说,我拓展能力,组织能力,包括商业的这种沟通能力很强,所以他说正好基金也缺一些商务性的人才,所以他说我要愿意回来就给他去工作也行。只是想有安逸的生活,那就在那儿。真的做事肯定是要回来的,所以当时我就回来了。
昕原
而且我那个时候就非常坚定的觉得,有一天我还是会再回到美国的,我并不是说为了移民什么的,而是说我希望我的舞台是全世界的,我并不是说我今天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它只是决定了我今天这件事情在哪里做,而不是决定我这颗心或者是思维就局限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所以当时我也就选择回国了,等于在决定回国只用了一个星期,很少有人一个星期就决定回国了,就买一张票,举办了一个告别的小晚餐会,跟几个朋友说了,房子还没到期我就回来了。
当被问及是何时回国时,昕原说,2007年。当时回来以后就直接去了投资基金,后来一直做到2010年。这四年的投资工作如果在别人眼里看,我认为没什么成就,没什么财富。但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这四年让我对经济活动,包括所谓的社会运转方式有了切身的体会。因为如果你是在投资部门,或者商业领域,你必须懂现实。
一定是你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你要让你投资的对象,让你研究的对象马上认可你和他的理解层面达到一致,你必须跟上他的思路。然后你又必须让他反过来跟你的思路,这个过程让我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了解极速的提升。这四年我写了四篇文章,每年写一篇,根本就不是专业的文章,但是我每一年想一个我认为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可能有的一个信号,或者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2008年,我写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存在后劲危机的文章,很多企业都崇尚草根精神,但是不崇尚核心竞争力,高层次的价值。就是说草虽然年年都活,但是年年都长不高。
到了2009年,我觉得中国经济进入到真正的国际舞台了,其实有巨大的潜力了。之前入世到2009年,其实这个过程真的是相对被别人压着走,从2009年我们开始做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然后到后来我又写了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些文章,说中国的学生缺乏感官教育,并不是说缺乏音乐还是美术,我说的感官教育就是说感性认识和情商教育,就是自我认知和对外的沟通认识的能力比较缺乏。
后来我还写了一个关于小康社会的挑战,小康社会是我们巨大的成就,30年能够实现小康,在世界范围内史无前例。可是小康社会来了以后,就出现了小康社会本身的问题。而我们之前因为快,你快了自然就对后来的东西接收起来要更困难,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还没健全,你就要接收那些后续的负面的东西,那你当然要吃力。这些文章都不系统,都不专业,可能给大家一些所谓的引子,让大家感觉有点意思,激发一下大家思考。
由此我发现我的这个思考意愿,或者说已经不是为了商业,我写的文章也不可能让我投资赚钱,你侧重和关注的东西已经不再是在商言商了,发现我对社会文化感兴趣了,你发现这一些实际上是真正适合你的发展和心智成长的一个模式。
比如说研究商业模式,或者是研究投资决策,虽然你懂,可是你再的懂你也不觉得自己是驾驭它的人,或者是它能够驾驭我。双方没有谁觉得我决定你,或者是我决定你,谁也不主导谁。我自己还是想做我自己的事业,一定要从事我认为这个方面我有价值产生,能够主导它,或者是它对我的影响真的让我吸收或者是愿意让我接受。
所以在2010年的时候,就正式的决定我要开展文化这个领域。当时根本也不叫创业,因为那个时候就是搞活动,请各行业专业的年轻人交流事业和生活思考。
[1]
内生力和后劲危机:2008年 《文汇》
中国经济突围,关键打好六张牌:2009年 《文汇》
在现代化新阶段求解“三农”--访农业部部长:2010年 《财经》
小康之后的挑战:2011年 《财经—达沃斯专刊》
参考资料1.
职场美女昕原:弃华尔街金饭碗 回国创业不含糊 .中国网.2012-04-18[引用日期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