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昆仑,男,侗族,研究员,出生于湘西,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硕士、理学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国家某部委。个人专著有:《走近袁隆平》、《王永志:搏击天穹》、《科学技术奖励综论》、《道破天机》、《文物探秘》、《光盈大地炽心玉质—涂光炽传》等;参与撰写出版的书籍有: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总览》、《图强、改革、创新——共和国科学技术50周年》、《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理论与实践》、《透视现代迷信》、《走出健康误区》等10余种;参与国家及部委重大课题10余个,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科技文化类文章200余篇,约400多万字。
一、科学家传记及科普作品
1、 走近袁隆平
江泽民作序
图书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
ISBN:7532369218
内容介绍
袁隆平
目录
第一章 童华年少时
第二章 禁区拓荒者
第三章 冲刺三系系稻
第四章 攻克两系关
第五章 征战超级稻
第六章 情智盈天地
第七章 当惊世界殊
第八章 壮志酬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悠悠话家常
附录二 众家评说袁隆平
附录三 重要报告
附录四 获国内外大奖情况
袁隆平生活动年表
后记
王永志
2、 王永志:搏击天穹
江泽民作序
图书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出版
书 号 5011-8160-5
国家最高科技奖丛书第二辑
人物背景: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辽宁省昌图县人。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并入北航),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留苏毕业后立即投身于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火箭的研制工作,继尔参加了多种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三种新一代地地火箭总设计师,是长征二号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曾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1992年11月至今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他长期工作在我国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的第一线,为我国战略火箭、新一代地地战略和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拓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4项。曾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3年度总装备部创新贡献最高奖, 他是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0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主要内容:
书中以大量的第一手航天史料和航天科技知识为铺垫,在突出反映王永志的科学精神、创新思路,人生哲理和高尚情操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观历程。可以说本书是我国航天科技从崛起到步入世界航天大国的缩影与写照。通过本书,会带着你走近王永志的世界,领略大师的成长生涯、人格魅力,体味到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感受到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真情。通过本书,会带着你从历史走进航天科技的前沿,领略知识的真谛,在你的心中涌动民族的自
豪感,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3. 光盈大地 炽心玉质——涂光炽传
徐冠华作序
图书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年4月
人物简介
涂光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青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南开中学、抗日军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留学美国和苏联,分别获得博士和副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地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20余项重大奖励。
本书记述了涂光炽院士充满传奇、坎坷和奋斗的一生,展示了他超人的智慧、求实创新的科研作风和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触摸到共和国地学发展的脉搏,感受到中国科学家为祖国繁荣昌盛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重忆起生命和精神力量的感动。
目录
序(徐冠华)
引言
第一章成长于忧患
一、书香门第的外交官
二、爱玩石头的小孩
三、没有抱负等于没有灵魂
四、使他动心的两本书
五、带他入门的师兄李璞
六、情注地质学
第二章炽热的青春情怀
一、在“抗战”的硝烟中成长
二、在“抗大”的日子
三、年轻的初中教师
四、叙永的名牌大学
五、地质系120分的学生
六、结识美国飞虎队员
七、西南联大的收获
第三章求学美利坚
一、启航远行
二、明尼苏达大学
三、淳朴刻苦的中国学生
四、党领导下的骨干
五、乐于各种进步活动
六、实现自己夙愿
七、从博士到荣誉博士
第四章炽心报桑梓
一、为父亲鼓掌
二、祖国在召唤
三、“威尔逊总统号”上的风波
四、故乡的热土
五、交给祖国的第一份答卷
六、双重学位了不起
七、为他渊博的知识所倾倒
第五章梦枕祁连山
一、请缨带队考察
二、行千里路看万丈岩
三、重视第一手资料
四、为祁连山写地质志
五、反“右”斗争中的侥幸
第六章结缘铀矿床
一、为了国家的安全强大
二、艰巨的重任
三、探寻铀矿成矿之谜
四、中国铀矿远景
五、抓科研搞生产的领导
六、“三线”建设到贵阳
七、磨难中的坚强信念
八、危难中对社会的关注
第七章梦醒云雾开
一、走出人生的阴影
二、到大自然中去
三、跨越八省(自治区)的花岗岩考察
四、伤病不过是人生插曲
五、丰硕的理论成果
六、富铁矿理论之争
七、关注天外来石
第八章创新“叠覆率”
一、所长的创新意识
二、推进层控矿床研究
三、真正的学者
四、中国的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五、提出“主动咨询”
第九章倾情“305”项目
一、生命坚强为事业
二、足迹遍北疆
三、理论新建树
四、国家“305”项目延伸曲
五、支持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研究
第十章探究金矿地质
一、请战书打动中央领导
二、走南闯北探资源
三、考察洋金矿
四、“攻深找盲”出成效
五、金灿灿的理论花
六、对金矿地质传统认识的质疑
第十一章寻找庞然大物
一、新的战略思考
二、香山科学会议
三、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
四、超大型矿床成矿地区和类型
五、研究向纵深发展
六、促进学会的发展
第十二章不懈的追求
一、低温地球化学
二、分散元素能否独立成矿
三、找矿的辩证思维
四、关注环境地球化学
五、攀行在地球化学的研究前沿
第十三章泽被后学
一、耐人寻味的治学格言
二、勤于思而敏于行
三、学术的生命力是民主
四、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五、惜时如金的学者
六、学术报告中的风景
七、让中青年出彩
第十四章高山仰止
一、信念的力量
二、院士的胸襟
三、情谊高风
四、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五、地学知识的普及者
六、光炽希望小学
七、割舍不断的事业情怀
结语 永恒的石头
附录 涂光炽获得的主要荣誉和奖励
后记
4、道破天机 破除迷信丛书
周光召题字
图书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一版 ;1998年 第二版;
1999年第三版
出版地:北京
内容介绍
本书以史为鉴,通过古代仁人志士对巫术、要面、算命、扶、风水术、祥异、符咒等到愚昧迷信活动进行惩治的故事及批判的言论,介绍了愚昧迷信的产生和繁衍过程,揭露了愚昧迷信的荒诞=虚伪和欺骗性。
图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2
内容简介
本书是《金苹果文库》中的一本。《金苹果文库》是为青少年朋友编写的,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读者基本上就可以看懂。我们希望这些“金苹果”能适合他们的口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帮助他们建立爱好科学的终身志趣。我们也相信,这些“金苹果”还会受到同样渴求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了解的成年读者的青睐。《金苹果文库》的作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使读者充分体验到,阅读科学书籍实在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
科学的真正魅力首先在于它的“真”而决不能靠“炒作”哗众取宠。同时,科学研究又是十分艰苦的劳动。科普作家的任务是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笔墨。向读者展示蕴藏在真实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中的永恒魅力和无尽乐趣。因此,我们一再要求《金苹果文库》的作者们:对读者已具备的科学知识背景的要求,务必尽可能地降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扩大读者队伍,让更多的人品尝到“金苹果”的滋味,汲取到“金苹果”的营养。
《文物探秘》目录
我与科学世界
探测发掘篇
● 龙骨石与古遗迹发现
●工程建设打开地下宝藏
●根据历史线索找遗址
●高临下的空中探测术
●短兵相接的地面探测法
●水下探测技术
●帽盒岭楚墓探测
●遗址发掘的理论和方法
●水下遗存发掘
文物测年篇
年轮法测年
●碳—14法与考古学文化
●热释光法与古陶年龄
●电子自旋共振与北京猿人年龄
●考古磁学
●穆斯堡尔谱测年
●遗骨分析测年
样品分析篇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气相气谱分析脂肪酸
●X射线荧光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
●核磁共振
●中子活化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古青铜器的成分
●端砚的奥秘
●古代玻璃成分分析
保护修复篇
●环境污染与文物病
●石质文物的保护
●有机质文物的保护
●红外成像与古画修得
●巧治古青铜器“粉状锈” 重焕异彩的铜车马
●再现古尸昔日风采
●古代建筑的维修
●古墓修复
●其他文物的修得与复制
●为乐山大佛整容
考证仿制篇
●编钟里的科学艺术
鉴定真伪篇
————
结语
学术著作
1. 科学技术奖励综论
科学技术奖励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科技奖励的基础理论方面的论著。作者查阅和搜集了大量古今中外文献,梳理了中外科技奖励的发展脉络,对古今中外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科技奖励的三个历史分期,以及国外科技奖励中可资借鉴的理论和运行模式。
本书涉猎面广,蕴涵的科技奖励信息丰富,数据翔实,对从事科技奖励管理的人员了解中外科技奖励历史、现状及理论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从事科技奖励和科技政策研究的人员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序
第一章 上古至明代末期的科技奖励
第一节 古代奖励思想和理论
一、赏罚是治国的权柄之一
二、崇尚和奖励贤良之才
三、赏罚要准确分明
四、赏贵在精和及时
第二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形式
一、授官赐爵
二、赏赐金钱和物质
三、树碑立传以留名青史
四、赐姓、赐名或赐诗文等
五、赏赐惠及家庭和后代
六、其他奖励方式
第三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领域
一、天文气象方面的奖励
二、医学领域的奖励
三、农田水利方面的奖励
四、军事科技方面的奖励
五、营造方面的奖励
六、冶铸和工艺等领域的奖励
第四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
一、授奖基本是帝王的个人行为
二、科技奖励缺乏评审机制
三、科技奖励与古代人才观紧密联系
四、沿袭和丰富了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形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清代的科技奖励
第一节 清代早期的科技奖励
一、顺治、康熙期间的科技奖励情况
二、乾隆至道光时期的科技奖励
第二节 清代晚期的科技奖励思想及科技奖励制度的萌芽
一、洪仁歼等人的科技奖励思想
二、洋务运动对科技奖励的推动
三、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
四、对留学归国科技人才的奖励
第三节 清代科技奖励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一、授奖的“奖品”注重官职
二、随机性科技奖励与专利性质的奖励制度并存
三、把西方的专利制度纳入科技奖励制度
四、科技奖励的对象以人为主
五、科技奖励与科普并重促进了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科技奖励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科技奖励制度
一、对工艺品和技术发明的奖励
二、对基础研究的奖励
第二节 研究院所与学术团体的科技奖励
一、中央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的奖励
二、学术团体所设的科技奖励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的科技奖励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科技奖励政策和制度
二、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三、激励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和条件
第四节 民国时期科技奖励评述
一、初步形成了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相结合的科技奖励体系
二、以科技创新成就突出的人员为授奖对象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第五章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