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位于汉口核心地区,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 截至2017年底,江汉区下辖民族、民权、花楼、水塔、满春、前进、民意、新华、万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汉兴13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7年常住人口83万人。
江汉区境南临长江、汉江交汇处,分别与武昌区、汉阳区隔江相望;北抵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东、西两面各与江岸区、硚口区相邻。地理位置为北纬30°34’~30°39’,东经114°13’~114°18’。东西最大横距6.9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66千米,总面积为28.29平方千米。在平面直角坐标上,境域南部狭长而北部宽阔,形如向西北方斜立的火炬。 江汉区辖境总面积为28.29平方千米,为全市土地总面积0.33%。 [1] 

江汉区历史沿革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境内始有民居。成化 江汉夜景图
年间(1465-1487年)各地商民纷纷移居汉水口北岸(即汉口),街市雏形出现。隆庆六年(1572年),出现居民区----坊。明末,袁公堤筑成,街市向北扩展至今满春、民族、民权、花楼街道等地域。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汉口城堡后,堡内建成新的居民区,闹市中心由沿河黄陂街向北移至今六渡桥一带。城堡以北后湖水网之中,乡民择墩筑圩围垸,聚族而居,渐成以原籍、姓氏、人文遗址或自然特征为名的天门墩、王家墩、姑嫂村、八古墩等20余处聚落。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公堤筑成,境域再次向北扩展32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民意、前进、水塔、新华、万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汉兴等9个街道所辖地域。其间,相继建成生成里、五常里(今永康里)、同善里(今积庆里)、福生里(今前进二路)、六合里、衡荣里、绍兴里、楚宝里、桃源坊、藕塘村、藕池巷等街道里巷,形成新的居民区。
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境域隶属夏口县,划为第三区。民国15年(1926年),国民政府废夏口县,设汉口市;次年,在境内天元善堂(旧址在今民主街)建汉口市政府大楼,境域属汉口市第三区所辖。
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在市区实行区、坊、闾、邻制度。民国34年,设立自治区,境内设有4个区公所。 [2] 
民国21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区。民国34年(1945年)底,改保甲区为自治区,境域分属新安、三民、云樵、永清4个区公所管辖。
1950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区(即江汉区前身)成立,时辖境范围为:北界至京汉铁路(今京汉大道);南界至襄河及长江沿岸;西界自京汉铁路双洞门西侧起,向南沿民意四路、自新巷、横堤街、肖家坊等街巷中心线直抵襄河堤岸;东界从京汉铁路循礼门起,向南沿江汉路中心线,跨中山大道直抵长江堤岸。 现代城市
1952年7月,武汉市第三区更名为武汉市江汉区,时武汉市人民政府重新调整区划,撤销第五区,将其所辖解放、循礼和公园3个公安分驻所管辖地段划入江汉区,区境范围由此扩展至京汉铁路以北。
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街道工作以居民为服务对象,先后建立清洁卫生队、治安联防队、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等组织。
1955年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撤销惠济、福城、东湖3个郊区,并将原惠济区所辖航空路、万松园至江汉北路一带地域划入江汉区。
1956年,武汉市实行“城区带郊区”体制,将洪山区合作乡(1960年改建为合作公社)划入江汉区,1964年,又将合作公社划出归汉桥区管辖。至1980年,江汉区境面积为6.57平方公里。
1985年2月,武汉市调整行政区划,将原洪山区江北片一部分地域划归江汉区,包括:唐家墩街9个居民委员会,长丰乡鲩子湖、航侧、唐家墩、贺家墩、姑嫂树5个大队及后湖乡部分生产队。至此,江汉区辖境范围为:南倚汉江、长江堤岸;北至张公堤;东以三眼桥路、建设大道、江汉北路、江汉路为界,与江岸区毗连;西以航空路、民意四路为界,跨中山大道经自新巷、横堤街、延安上里直至汉正街河边,与硚口区交错为邻。据1992年勘界结果,江汉区辖境总面积为33.43平方公里,为全市土地总面积0.39%,占全市建成区面积15.32%。
2000年底,13个街道所辖居委会按照地域、人群和小区认同感等因素,调整为112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民委员会分属3个街道管辖。
2012年,江汉区下辖13个街道办事处,10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江汉区地理环境



江汉区地形



江汉区总的地形特征为南高北低,平坦开阔,无山丘,多湖塘。属于长江、汉水冲积的高河漫滩阶地,海拔多在23~26米,低于长江洪水位。地面高程由长江、汉水沿岸向北缓缓倾斜降低,斜坡角度约为40°,一般高差3~4米。区境北部北湖至后湖一线有残留湖沼。
  区境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系由长江、汉水泛滥淤积而成。漫滩阶地前缘因河床冲积形成自然堤,洪水期常遭淹没,人工筑堤防护后境况改善。阶地后缘为湖塘洼地。阶面组成物质主要为亚砂土、黏土等。 [3] 

江汉区气候



江汉区位处地球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具有常年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境内四季划分,以月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四季之中,以夏冬两季较长,各约4个月,春秋两季较短,各约2个月。一般春季始于3月16日,约61天;夏季始于5月16日,约135天;秋季始于9月28日,约56天;冬季始于11月23日,约113天。
境内四季各具特点:春季春雨绵绵,常有大风,气温回升快,但升降剧烈。3月常有“倒春寒”发生。初夏多梅雨、暴雨,若遇特大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炎热高温,城区“热岛效应”显著。秋季天高气爽,晴朗少雨,昼夜温差大,11月中旬初霜出现。冬季低温干燥,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显得偏寒,初雪一般在12月上旬。 [3] 

江汉区自然资源



江汉区渔业


江汉区位于长江、汉水北岸及其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塘堰星罗棋布,渔业资源相对丰富。 [3] 

江汉区林业


区内拥有多个大型公园,中山公园、解放公园等,园内有梅花山、桂花岭、樱花坡、盆景园等,较多的植物种类。

江汉区水资源


江汉区内湖泊有:西湖、北湖、菱角湖、后襄河、小南湖、机器凼子等6个,水域总面积5205公顷,集中分布在区境北部,皆为后湖遗存。 [3] 
江汉区地下水源丰富,且水质较好、埋藏浅、易开采。地下水以松散堆积层孔隙承压水为主。据勘探资料,境内唐家墩、北湖一带地下水储量达上亿立方米,水位埋深06米,含水层22米。 [3] 

江汉区行政区划


2012年,江汉区下辖民族、民权、花楼、满春、水塔、前进、民意、新华、万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汉兴13个街道办事处,10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3]  。

江汉区人口民族


江汉区的民族类别构成绝大部分为汉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区有回、满、蒙古、壮、苗、朝鲜、白族7个少数民族共72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5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区境少数民族增至32个共3795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0.88%。其中,以回族人口最多(2000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2.7%;人口在50人以上的其他少数民族依次为:土家族(482人)、蒙古族(414人)、满族(234人)、壮族(229人)、苗族(92人)、朝鲜族(81人)、维吾尔族(50人);50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有侗、瑶、白、纳西族等24个。 [2] 
从族源上看,境内少数民族大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或祖国其他地方迁徙而来。迁徙抵境时间,以回族、蒙古族、满族较早,始于明清,多因征战、出仕、经商等而来汉,尔后定居繁衍。其他少数民族多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来汉经商、谋职、读书、婚嫁、工作分配以及部队复员转业等途径相继流入。境内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特点。除回族相对集中,主要聚居于民权、民族两个街道辖区(即广益桥清真寺周边一带)外,其他少数民族则与汉族混居杂处,散布于全区各个街道辖区。 [2] 
全区下辖13条行政街道,114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委会。江汉区总人口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约68.35万人。

江汉区经济


2012年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7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46亿元,同比增长27.2%;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25.49亿元和44.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9%,税收占比达到98%,实现稳中有进;服务业增加值594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3%以上;招商引资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52.7%。

江汉区第一产业


2012年,全市实际完成园林绿化投资35.55亿元,建设绿地面积7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2.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92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1%、1.60%和3.44%。 [3] 

江汉区第二产业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8.5亿元和13.1亿元,分别比2005年绝对值高出16.24亿元和3.9亿元,比2005年增长38.4%和28.6%。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全区规模工业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及包装印刷等产业快速发展格局。工业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在精品名牌战略推动下,工业各行业一批龙头企业正从区域优势品牌向全国知名品牌演变。
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江汉经济开发区园区内有信息通讯类企业80余家,占园区企业总数24%,全口径税收贡献率占园区税收总额49%。同时,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2005年~2010年,建成江汉区政务网络平台,全区财政支付系统、网格化系统、协同办公系统、通知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工会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计生系统、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在政务专网开通运行。“TD无线江汉”开始实施,逐步建成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无线政务”系统、面向特殊行业的“无线监管”系统、面向广大市民的“无线生活”系统。“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励。年内完成市政府“小进规”(小型企业到规模以上企业)和“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6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1.2%,江汉区被市政府评为“经济运行先进单位”。 [4] 

江汉区第三产业


依托王家墩商务区建设,探索建立票据结算中心。鼓励辖区金融机构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建设金融要素市场,扩大信贷规模,努力打造武汉金融前台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60亿元。
建设武汉航运中心等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70亿元。
抓住武汉“三网融合”试点机遇,推进数字江汉建设,引进高端知名信息服务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新媒体等新兴增值服务。引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中介服务企业,引导进驻品牌楼宇,形成集聚辐射效应。“十二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60亿元。
依靠现有并积极引进大型商业集团,壮大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唐家墩三大商圈规模,提升经营档次,巩固全市商业中心地位。依托知名商业连锁机构,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挖掘传统商业文化底蕴,振兴一批老字号,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步伐,搬迁一批不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期间,现代商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到300亿元。 [5] 

江汉区社会事业



江汉区科教事业


优化教师结构,成功引进33名骨干教师,35名教师获得“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光荣称号,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改善教学环境,投入2500余万元建设北湖小学综合楼,投入1600万元完成8所小学标准化建设,投入3535万元新建公办幼儿园和购买幼儿学位。投入400余万元购置教学设备和维修校园,全区小学实现“班班通”。提高教学质量,中高考取得优异成绩,高考一本全口径上线人数835人,比去年增加113人,武汉一中获得北大2013年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市十九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学校综合督导评估验收。体现教育公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段就读17383人,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9.5%。为2754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奖学金174万元。【以上数据时间截止2012年 [5] 

江汉区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市十一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承担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为1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拨基本药物补贴160万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首批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重点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爱国卫生等工作力度。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打击“两非”,取缔非法行医。为2万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减免金额达140万元。【以上数据时间截止2012年 [5] 

江汉区科技文体


新建7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新增5家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启动江汉区博物馆建设;投入618万元整体改造区文化馆,建成20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20个社区千册图书室;组织举办“江汉群星奖”等各类文体活动240余场次;区“非遗”保护中心被评为全省十佳“非遗”保护中心。【以上数据时间截止2012年 [5] 

江汉区交通


交通四通八达
江汉区地理位置居中独优。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京广线从从区境东北面穿过江汉,被誉为华中第一站的的汉口火车站是武汉铁路局一等甲级客运站,总面积8万平方米,全年运送旅客能力达1000万人。2008年,车站始发列车29对,从车站出发可直达全国4个直辖市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26个省会城市。境内7条公路横贯东西,3条市内主干道纵跨南北,京珠、沪蓉两条国道在最北端交会,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新华路长途汽车客运站、金家墩长途汽车客运站等一批重要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扎堆江汉辖区。
水路交通通江达海,境内武汉长江轮船公司从事长江干线及支流干散货运输、液化气运输、大件设备运输,拥有或控制各类运输船舶209艘,总载重量68069吨,主机总功率6615千瓦。市区距我国中部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全市首条城市轻轨由东至西贯穿全区,过江隧道横跨长江与武昌相连,现代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江汉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优势更加凸显。

江汉区旅游


江汉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的东部,东邻黄陂区,西与江汉区接壤,南临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隔江相望,北接东西湖区中,是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汉市重要的政治、金融、 历史建筑
信息和文化中心。江汉区优秀历史建筑文化特色明显,系唯一集聚五国租界的城区。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楼、原美国领事馆、原法国领事馆、宋庆龄故居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现黎黄陂路已整旧复旧,形成江汉历史建筑街头博物馆。在鄱阳街、洞庭街、胜利街一带坐落着中国共产党“八七”会址,中华中国总工会一批旧址,还有以历史优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学校,如岳飞街、黄兴路、向警予中学等。
古德寺:位于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的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 [6]  。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 [6] 
黄石路基督教堂:该堂建于1931年,是当时教会同工同道集资新建的,为纪念英传教士极格非诞辰100周年和来汉传道70周年,故命为”格非堂”。 汉正街


上海路天主教堂: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明仁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地皮6044平方米,委托另一意大利教士余作宾修建教堂。教堂于1874年动工,1876年落成。耗资12万法朗。取名圣若瑟堂。教堂面积1186平方米。教堂内,大节日可容千人以上。
汉正街:是汉口沿河大道以北,并与之平等的一条街道。此处原是沿河的墟市,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玉带门、杨家河、武圣庙、石码头、永宁巷等若干个东西向的“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又称汉水襄河)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清初,汉水沿江码头形成以北岸为主的“八码头临一带河”的态势,“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隘露积”;清康熙年间(1662---1722)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情民风淳厚。
汉口江滩:28.8米平台是汉口江滩的主体,以绿色为基调。沿园林小路,有树,有景,有座椅,有高亭,有雕塑,有饮水机,有观江平台,露天广场,中心广场,游乐中心,光之舞广场等。按照市领导要树大艿浓,可以席地而坐的要求。 [7] 

江汉区美食


老通城豆皮:“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配合甜食应市,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脍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 [8]  。
四季美汤包:“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 [9]  。 [9] 
小桃园煨汤:“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人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 [10]  。
面窝
谈炎记水饺:谈炎记水饺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384号,距利济路口不远。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专门经营水饺近八十年,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11]  。
面窝: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
牛肉豆丝: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

最近更新艺人资料

江汉个人资料

江汉经纪人信息

更多艺人

浏览本页PC版:https://www.yanyi8.com/mx/mx/JiangHan

欢迎来到演艺圈门户网(演艺吧,演艺圈)   

一、本站致力于提供演艺圈商机的宣传推广(如:新闻,明星经纪,灯光,舞台,演出设备,代言,剪彩,剧本,词典,艺人招聘等)

二、如果要注册会员,管理信息,发布信息等高级功能必须进入电脑版网页

三、如有侵权请发邮件给管理员 erqunnet@foxmail.com

四、免责声明:本站商机信息主要来源于会员发布,不保证信息完全真实可靠,如有商业行为,请自行辨别真假。最好线下交易并签订合同。

本站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全站合作链接(10分钟更新)